農(nóng)家樂查詢總站 天祝藏族自治縣聚惠農(nóng)家院 歡迎您!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華藏寺鎮(zhèn)
烏鞘嶺,藏語稱哈香聶阿,意為和尚嶺,位于天??h境中部,南臨馬牙雪山,西接古浪山峽,嶺南有滔滔不息的金強河與水草豐美的抓喜秀龍草原,嶺北有當?shù)厝俗u為“金盆養(yǎng)魚”的安遠小盆地。烏鞘嶺東西長約17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海拔3562米,素以山勢峻拔、地勢險要而馳名于世。
1、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烏鞘嶺,東晉時稱洪池嶺,明代稱分水嶺,清代稱烏稍嶺、烏梢?guī)X、烏鞘嶺,民國時稱烏沙嶺,1945年以后通稱烏鞘嶺。據(jù)說“烏鞘”為突厥語和尚的意思,后來的藏語名即據(jù)此而來。廣義的烏鞘嶺包括代乾山、雷公山、毛毛山,最高峰海拔4326米,是北部內陸河和南部外流河的分水嶺,也是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分界線。主峰經(jīng)雷公山、代乾山同祁連山東部的主干山脈相接,向東經(jīng)毛毛山、老虎山?jīng)]入黃土高原。
自古以來,烏鞘嶺為河西走廊的門戶和咽喉,古絲綢之路要沖,系軍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F(xiàn)在的蘭新鐵路、甘新公路(312國道)都從烏鞘嶺翻山而過。
登嶺遠望,只見烏鞘嶺像一條巨龍,頭西尾東,西高東低,披云裹霧,蜿蜒曲折。南部的馬牙雪山峻奇神秘,玉質銀齒,直插云天。山腳牛羊成群,騾馬成隊。清澈湍急的金強河像一條潔白的哈達,飄然而出于山根,滾滾西去,匯入黃河。北面的雷公山高聳人云,牛頭山云霧繚繞,兩山并肩而立,各展雄姿。向西望,古浪峽壁立千仞,關隘天成,懸?guī)r危石,天開一線。烏鞘嶺四面山河如畫,景色奇麗。
歷史上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經(jīng),都曾經(jīng)過烏鞘嶺。嶺上原有韓湘子廟,約建于明代,香火甚旺。范長江所著《中國的西北角》說:“過往者皆駐足禮拜,并求簽語,祈求一路平安?!?958年被毀。
這里不僅有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風光,而且豐美的水草還為畜牧業(yè)生產(chǎn)提供了優(yōu)越條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首次提到古西戎之地“畜牧為天下饒”。班固所著的《漢書》記載:“地廣人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天祝由于有著得天獨厚的大草原,所以自古畜牧就頗為發(fā)達。《五涼志》載:“番族依深山而居,不植五谷,唯事畜牧?!痹霈F(xiàn)過“牛羊塞道”的繁榮盛況。
今天的天祝草原仍是甘肅省的主要牧區(qū)之一,所產(chǎn)的岔口驛馬,為全國名馬之一;天祝白牦牛,更是名聞全國。
2、海拔最高的古長城
天祝地勢險要,古時為軍事要塞。烏鞘嶺東望隴東,西驅河西,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漢、明長城在烏鞘嶺相會,蜿蜒西去。漢霍去病將軍率軍出隴西,擊匈奴,收河西,把河西納入西漢版圖,修筑令居(今永登縣西北)以西長城,經(jīng)莊浪河谷跨越烏鞘嶺。漢長城在天祝境內可見的有三處,均為夯土板筑,經(jīng)千年的風雨侵蝕,多已成土埂。沿長城有多處烽燧,多倒塌,現(xiàn)僅存一座。
立于古烽燧下,朔風獵獵,昭示著倉桑變遷。風起處細聽,金戈鐵馬如在耳邊。漢將軍揮戈驅馬踏破烏鞘嶺關隘,直搗匈奴,烏鞘嶺長城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它頗有八達嶺長城的氣勢,雖然是夯土墻,而且已經(jīng)風化、倒塌,但留下的殘垣斷壁,仍可見舊時的宏偉景象。這里的長城是萬里長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由于極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落后的生產(chǎn)工具等條件,當年在烏鞘嶺上修筑長城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烏鞘嶺是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多砂石、少土,更少黃土。筑長城所需的黃土大多從外地運來。到了明代,漢長城已經(jīng)倒塌。明朝廷再次修筑新長城。烏鞘嶺上的明長城在馬牙山的映襯下十分醒目,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安門古城與安遠古城
在烏鞘嶺東西兩邊山腳下,分別有兩座古城,嶺北為安遠,嶺南為安門。安門古城依嶺邊地形而建,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城門向南,現(xiàn)存殘墻已成為兩米高的土埂,建于漢代。安門古城緊靠漢長城邊,向西過河就是金強驛。漢代這一帶長城之外為羌族居住,在這里設城是為守護長城的軍隊所設的住所。歷史上東西往來的商旅征夫及游子使者,均需在這里交驗文書,方可通過。是內地和河西地區(qū)的安全屏障。
安遠古城在烏鞘嶺北現(xiàn)安遠鎮(zhèn),據(jù)《秦邊紀略》記載,安遠堡亦稱打班堡,為涼州與莊浪的分界,“且肘腋皆番,河山所隔皆夷,可可口諸番為夷編氓久夷”,四周邊都是少數(shù)民族居住,設立軍堡,以長城為依托,通過烽火臺與安門城相呼應,防止入侵,也為絲綢之路往來提供保障。兩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據(jù)考證,唐代在涼州設六府,其中之一的洪地府就設在安遠。安遠古城西北方可可口達坂下,有一城稱番城,現(xiàn)在還可以辨其輪廓,為吐蕃所筑。向西過可可口經(jīng)抓喜秀龍通青海,兩城相距10公里,應是當時兩軍對壘的地方。番城毀于何時無從考證。安遠古城,宋為安遠砦,明為安遠驛,清為堡,有駐軍。宋代時,駐軍于離安門古城10公里的馬營城,安遠古城遂被廢棄,元、明、清各朝均未啟用。烏鞘嶺下的兩座古城,以烏鞘嶺為戰(zhàn)略關隘,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安遠古城現(xiàn)僅存一面殘墻,墻高5米,寬3米,南北長180米,可見當時的規(guī)模。
4、蜿蜒神秘的“斬龍壕”
沿著312國道過烏鞘嶺,會在其上看到一條蜿蜒幾十公里的壕溝。有人傳說是周懶王,也有人說是劉伯溫斬龍脈的遺跡。但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
過烏鞘嶺十公里,即為龍溝堡。龍溝堡是以它的東南方的龍溝山和龍溝河(通稱龍溝)而得名的。從天祝境內向西延伸的龍溝大山像一條百里長龍和烏鞘嶺及冷龍嶺相連,按舊時說法,頗有龍脈。故有斬龍脈一說。
有專家撰文認為,這個壕溝可能不是斬龍壕,因為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工程量浩大,百里長壕順山梁行進沒有間斷,不像一般斬龍壕溝橫截山梁。二是一側堆土。在黑松驛鄉(xiāng)白楊溝的一個山梁上壕溝保留較完好,深兩三米,寬四五米,且保留一側堆土的痕跡。一側堆土的壕溝利于守兵防御,不像一般斬龍壕兩側堆土。三是在遺留的“塹壕”上至今仍叫的兩個小地名與軍事防御有關:木城子壑峴、塌墩子,并似有建筑痕跡。估計很可能是壕溝上的一種防御設施。
由此推斷,傳說中的烏鞘嶺“斬龍壕”可能是古代的雁塞、塹壕、土壟或塞的建筑,起防御敵人及劃疆界的作用?!稘h書·匈奴傳》記載:“起塞以來,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蛞蛏綆r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边@一記述可以印證上述看法。
5、文獻中的烏鞘嶺
烏鞘嶺歷來是經(jīng)營河西的屏障,嶺南的安門村和嶺北的安遠鎮(zhèn)歷來是戍兵扼守、“兩面相御”的營地。同時它的地理、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周圍的馬牙雪山、雷公山兩山均高于烏鞘嶺海拔1000多米,終年積雪,嚴寒甚烈,寒氣常侵烏鞘嶺,形成東西壁立的高山嚴寒氣帶?!豆沤駡D書集成》職方典第577卷說:“烏鞘嶺雖盛夏風起,飛雪彌漫,寒氣矻骨?!?/span>
這從許多歷史名人途經(jīng)烏鞘嶺時留下的文字中也能看出。祁韻士于清嘉慶十年(1805)盛夏過烏鞘嶺時記道:度烏梢?guī)X,峻甚,地氣極寒。方士淦《東歸日記》寫道:道光八年(1828),“五月二十九日……唯過烏梢?guī)X極高寒,山多嵐障?!绷謩t徐在《荷戈紀程》中說: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十二日,……又五里烏梢?guī)X,嶺不甚峻,惟其地氣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嶺,雖穿皮衣,卻不甚(勝)寒?!?/span>
馮竣光《西行日記》:光緒三年(1877)年,“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里鎮(zhèn)羌驛尖。忽陰云四起,飛雪數(shù)點,擁裘御酒,體猶寒悚。以經(jīng)緯度測之,此處平地高與六盤山頂?shù)龋镄卸?,地氣然也。飯畢五里水泉墩。又五里登烏梢?guī)X,嶺為往來孔道,平曠易登陟。十里至山巔?!薄缎卸妓局尽罚骸皫X北接古浪界,長二十里,盛夏風起,飛雪彌漫。今山上有土屋數(shù)椽。極目群山,迤邐相接,直趨關外。嶺端積雪皓皓奪目,極西有大山特起,高聳天際,疑即雪山矣。五里下嶺,十五里安遠,有堡城,地居萬山中,通一線之路?!?/span>
清代楊惟昶的一首《烏嶺參天》,更是道盡了烏鞘嶺的奇崛和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