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上烽煙隨水去
——覓蹤大慶關之三
原創(chuàng)/拜嘯霖
走到黃河邊的防汛景觀路上,才真切感受到黃河的風姿和氣韻。極目遠翹,黃河之水從北面的云天結合處而來,南去的波浪舒緩而優(yōu)雅,絲毫沒有壺口一帶的驚濤拍案和波濤洶涌。
秦以后乃至唐開元年間,臨晉關依然因戰(zhàn)爭風云而載記于史冊。
東西魏之戰(zhàn),是決定歷史走向的重要戰(zhàn)爭。尤其是其雙方的重要戰(zhàn)役“沙苑之戰(zhàn)”,是影響了后來西魏至唐代370多年歷史的重要戰(zhàn)爭。
史載,東魏的實際控制人丞相高歡,奇襲西魏的實際控制人丞相宇文泰的起家之地夏州(今陜西橫山西一帶)之后,被慣性思維沖昏頭腦,于天平三年(536年)的年底十二月決定“西征”,目標是西魏的都城——長安。東魏由北到南進攻關中,兵分三路:北路由高歡親率主力,由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出發(fā),沿黃河東岸至蒲坂(今山西永濟),欲從蒲津關過黃河直抵長安;中路由大將竇泰率軍,自晉南出擊,從風陵渡渡黃河,攻打關中的東大門潼關,進而圖謀關中;南路軍由汝陽王元掛名,實由東魏豫州刺史、西南道大行臺高昂領兵,由洛陽出兵,越過商州(今陜西商洛)山區(qū),自藍田關(即今所稱藍關,位于陜西藍田縣藍關鎮(zhèn)藍關遺址一帶,北周曾改名青泥關,隋移置峣關)進入關中。
東魏“西征”的三路大軍中,中路軍自風陵渡渡黃河,北路軍從蒲津關渡黃河?!端膸烊珪?通典?卷一百七十九》記載,大統(tǒng)元年(535年),高歡在黃河蒲津關架三道浮橋,欲渡河與另外兩路軍直趨長安,無奈中路軍主帥竇泰攻克潼關后,小勝即滿,不思進取,把軍隊擺在潼關之外的小關“嗮太陽”,喪失了進攻的最佳時機,“高歡戰(zhàn)敗退軍拆橋。”
大統(tǒng)四年(537年,東魏天平四年),不甘心兩年前“西征”失利的高歡,意欲乘關中大饑荒災難和宇文泰遠離長安到弘農(nóng)倉(今河南靈寶以東)搶糧食的時機,乘虛而入長安。因自認為軍力懸殊,過分自信,誤信饞言,死要面子,高歡的20萬騎兵被宇文泰誘入渭河北、洛河西的“渭曲”蘆葦蕩、爛泥灘里,大敗而逃,史稱“沙苑之戰(zhàn)”。自此后東西魏的盛衰發(fā)生逆轉,東魏自此戰(zhàn)后由盛而弱,由主動出擊轉為被動防御,再也沒有踏足關中一步;西魏自此戰(zhàn)后由弱而強,由被動防御轉為主動出擊,先后反攻東魏,打響了有名的河橋之戰(zhàn)、邙山之戰(zhàn)。《通典卷一百七十九》記載:“大統(tǒng)四年(538年),(宇文泰在蒲津關) 再作浮橋,渡河討歡?!?/p>
蒲津關,是東西魏盛衰轉折的見證者,見證了東魏強盛時的趾高氣揚,也見證了西魏反撲時的雄渾蕩氣。
之后,蒲津關一直在演繹著戰(zhàn)爭的烽煙,見證著盛衰變易。
楚漢相爭五年,漢王劉邦的部隊多次從臨晉關東出關中,討伐西楚霸王項羽。史載“漢王二年(前205年),劉邦東出臨晉關,攻克河內(nèi),俘虜殷王邛?!?/p>
韓信臨晉關設疑兵、夏陽木罌偷河、生擒魏王豹的故事,在大荔、合陽一帶傳的更是神乎其神。楚漢戰(zhàn)爭之初,魏王豹“以國屬漢王”,追隨劉邦建功,后劉邦一度失利,轉投西楚霸王項羽,“封臨晉關漢王東出要津”。劉邦派酈食其勸歸未果,遂派韓信攻打。魏王豹在黃河東岸蒲坂(今山西永濟西)重兵封鎖,韓信于黃河西岸增設疑兵,擺開船只,虛張臨晉渡河的聲勢,奇兵繞道夏陽渡(今陜西合陽洽川鎮(zhèn))以“木罌”(木制盆甕或木頭綁扎陶翁)渡兵,偷襲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活捉魏王魏豹。對于此戰(zhàn),《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二年八月(公元前205),以韓信為左丞相,擊魏。魏王盛兵蒲坂,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缶渡軍,襲安邑。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
隋末,唐國公李淵父子,反了自己的姨表兄弟隋煬帝楊廣,從太原一路打過蒲津關,奈何兵力短缺,只有兩萬之眾,于是在黃河西南原上的長春宮(遺址位于今陜西大荔縣朝邑鎮(zhèn)北寨子村)一邊休整蟄伏,一邊收服渭北20萬地方武裝,兵強馬壯之后一舉打進長安,建立唐朝。后來李淵、李世民父子經(jīng)常到臨晉關附近的長春宮避夏、懷舊,或者經(jīng)過臨晉關回北都太原省親。
東漢末年,曹操繞道臨晉關據(jù)河西,夾擊韓遂、馬超入關中,史稱“潼關之戰(zhàn)”。
此戰(zhàn)的背景,是曹操本欲進漢中而伐蜀,派剛平定了太原商曜叛亂的夏侯淵、徐晃向潼關進發(fā),去討伐漢中張魯。占據(jù)關中的馬超、韓遂等,心疑曹軍要攻打自己,遂聚結十部人馬十萬余眾,搶先屯據(jù)潼關,據(jù)河、關二險抵抗。曹操怕韓遂、馬超派軍堅守渡黃河、渭河、洛河要津,遂派遣曹仁、夏侯淵、鐘繇等數(shù)萬大軍自東面圍潼關,遣徐晃、朱靈以步騎四千人,渡臨津關據(jù)河西。漢代的潼關城,有南、北兩面城墻。據(jù)南城墻,可抵御潼關以東來犯;據(jù)北城墻,則可抵御潼關以西來敵。曹軍東有曹仁大軍與馬韓關中軍潼關南城墻對峙,西有徐晃率軍自潼關北城墻強攻,韓遂、馬超雖有十萬之眾,據(jù)有潼關天險,腹背受敵,南北不顧,迫而潰退。
對于此戰(zhàn),《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三月,操(曹操)遣司隸校尉鐘繇討張魯,使征西護軍夏侯淵等將兵出河東,與繇(鐘繇)會……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等十部皆反,其眾十萬,屯據(jù)潼關。操遺安西將軍曹仁督諸將拒之,敕令堅壁勿與戰(zhàn)……而潛(暗中)遣徐晃、朱靈以步騎四千人渡浦阪津,據(jù)河西為營。閏月,操自潼關北渡河……”
對于曹操為何如此布兵,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孝獻皇帝辛》中戰(zhàn)后曹操與諸將的對話解開了玄機。
“諸將問操(曹操)曰:‘初,賊(指馬超、韓遂等)守潼關,渭北道缺,不從河東擊馮翊(今大荔)而反守潼關,引日(拖延時日)而后北渡,何也?’ ”
“操曰:‘賊守潼關,若吾入河東,賊必引守諸津,則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關;賊悉眾南守,西河之備虛,故二將得擅取西河;然后引軍北渡。賊不能與吾爭西河者,以二將之軍也?!?/p>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潼關之戰(zhàn)”后總結時,將領們問曹操,韓遂、馬超守潼關,為什么不直接從山西蒲坂過黃河打河西的馮翊(今大荔),從背面攻潼關,而是先從東面圍攻潼關,打了一段日子才從臨晉關過黃河,占河西打潼關?曹操回答,若直接進入河東地區(qū),韓、馬必然重兵防守臨晉關等黃河西渡要津,向西還能渡河嗎?只有重兵進擊潼關,韓、馬才會重兵防守,河西防守才會空虛,然后繞道向北從臨晉渡黃河,韓馬不能與我軍爭奪河西地區(qū)。這是兩招將其的“死招”。
東漢以后,曹操“潼關引敵,臨晉渡河,前后夾擊”的兵法,備受推崇。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蕭寶寅據(jù)關中,長孫稚等奉命討伐,謀士楊侃曰:操不走潼關,而渡河取臨晉關,潼關險要之地也。守御雖備,無施其智勇,不若北繞而攻,渡河而西,破臨晉,入關中腹心之地,必置于死地。長孫稚用此策平叛了蕭寶寅。
東西魏戰(zhàn)爭期間,“西征”宇文泰的東魏丞相高歡,也邯鄲學步,以“曹操潼關敗韓遂”的兵法為藍本,一面建造三道浮橋自臨晉關渡河,一面命竇泰攻打潼關,欲致西魏宇文泰南北不能顧,因為竇泰貽誤戰(zhàn)機、高歡自大誤信,被宇文泰誘騙進入“渭曲”,近十萬兵將葬身爛泥灘。
蒙金戰(zhàn)爭決定性的“三峰山之戰(zhàn)”,窩闊臺汗也是自臨晉關渡過黃河,從西面攻克潼關,然后與沿漢江向東的拖雷,兩面夾擊攻克三峰山,將金國推入滅亡的深淵。
臨晉關,始終處于進擊西北,圖謀中原的戰(zhàn)火之中。既有諸如東西魏“沙苑之戰(zhàn)”、楚漢相爭“東出西進”、三國“繞道破潼關”等等決定性的戰(zhàn)爭,也有諸如“元代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陜西行臺御史大夫額森鐵穆爾自大慶關(臨晉關)渡兵,擒殺叛軍河中府萬戶薩哩帖穆爾”的戰(zhàn)斗,還有“明代洪武二年正月徐達克河中府后,令諸將造浮橋自大慶關進入關中”的記載。
最使大荔人刻骨銘心的,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條山戰(zhàn)役”。渭北一帶的不少農(nóng)家子弟在此戰(zhàn)中或捐軀殉國,或投身黃河。小時候我的爺爺常給我們講他被“拉壯丁”,在黃河東岸挖戰(zhàn)壕時所看到的戰(zhàn)斗慘烈情況。官方對此戰(zhàn)的記載是:1938年孫蔚如率第四集團軍從臨晉關東渡黃河,“血戰(zhàn)永濟”,為“六六戰(zhàn)役”“望原會戰(zhàn)”爭取了時間和空間,消滅了日寇西渡黃河進入關中的圖謀,留下“八百楞娃血戰(zhàn)中條山,黃河赴死貫長虹”的民族氣節(jié)。
站在黃河岸邊向東遠望,永濟的蒲州古城掩映于蔥蘢盎然中,復修的鸛雀樓傲然挺立于夕陽中,青黛色的中條山象一條屏障巍然綿延,足足有二三十丈的黃河寬闊而朗然,河水緩緩地向東流去,河兩岸的蘆葦叢搖曳生姿……油然想到明朝萬歷年間河南商丘人劉應卜站在黃河邊上的慨嘆:“壇上英雄隨水去,濤聲猶似戰(zhàn)河中”。
作者簡介
拜嘯霖,現(xiàn)就職于某航天研究所,工商管理碩士,高級工程師,具有國際項目管理協(xié)會(IPMA)頒發(fā)的IPMP C級(高級項目經(jīng)理)資質證書(編號CN2003C1008)。曾受聘于某管理咨詢機構高級管理咨詢顧問、某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外部導師。業(yè)余致力于蒙元歷史研究,不參加任何協(xié)會的自由創(chuàng)作者,有百余萬字作品在網(wǎng)絡平臺或紙媒發(fā)表,推崇“寫真誠的感情,寫熟悉的生活,寫醒悟的思想,寫獨立的觀點”。
總編:夏春曉
主編:李躍峰
編輯:張愛玲 高華麗
敬
請
關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