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家樂查詢總站 安吉明泉山莊 歡迎您!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zhèn)
站在安吉縣安城東門遠眺東面偏南方向有一座挺拔、雄偉的古塔,它叫靈芝塔。
靈芝塔是年代悠久的古塔,有較高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反映了我國五代時期建筑藝術(shù)成就。
1989年12月,省人民政府公布靈芝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靈芝塔更散發(fā)出巨大魅力,成為安吉歷史文化的象征,故鄣的地標!
沿著在原來用鵝卵石舖就的古道改建而成的寬闊柏油大道前行兩里許,便到了馬家渡,南折1里,有座南山,在北麓穿過茂密的竹林,有一塊靈芝塔的文物保護碑,不知道為什么已經(jīng)殘破。緊鄰著西苕溪,矗立著一座秀長挺拔,風姿綽約的靈芝塔,雖經(jīng)千余年風雨滄桑,至今仍散發(fā)著端莊凝重而又飛揚靈動的浪漫氣質(zhì)。
一天,有個鄉(xiāng)民在馬家渡南山發(fā)現(xiàn)了千年靈芝,當即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按照舊制,靈芝屬皇家用品,平民是不得食用的,“得之者,必獻朝廷?!币虍a(chǎn)靈芝的地方聚集著天地之靈氣,故為福地。錢镠擇地而建,因靈芝建塔,遂以靈芝名塔以記之。
嘉泰《吳興志》載,
靈芝塔為五代吳越國王錢镠(liú)所建。
據(jù)同治《安吉縣志》記載:
“靈芝塔在順安鄉(xiāng)馬家渡南山麓,
相傳五代吳越時建,
雖不甚高而至今千余年,巍然獨存。”
唐末,籓鎮(zhèn)之禍、黃巢起義,令光輝燦爛的大唐帝國在九世紀的日落余暉里終告崩潰,中國歷史又一次進入了混戰(zhàn)不斷的大割據(jù)時代。
在中原地區(qū)前后五代更迭。五代初時,經(jīng)濟文化遭受嚴重破壞,由浙江臨安人錢镠創(chuàng)建的吳越國卻平和安寧,富甲東南,境內(nèi)從未受戰(zhàn)亂之擾。(編者注:錢镠還是杭州城的締造者。范仲淹曾有詩贊錢镠:“東南重望吳越福星,保國帷貞勤王唯誠”。)907年(編者注:后梁太祖朱晃開平元年,吳越錢镠唐天佑4年)4月,后梁太祖朱晃封錢镠為錢塘王,當時的安吉隸屬杭州轄地。
此塔算來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這要比孝豐鎮(zhèn)東南寶塔山的云鴻塔(于1797年建)早近900年。所以可以稱得上安吉第一塔。
然而,在安吉的民間一直就有劉伯溫為助明開國而建靈芝塔以鎮(zhèn)王氣風水的傳說,殊不知劉伯溫生于1311年,卒于1375年,這正是元末明初時期。他確實是朱元璋的助明開國的功臣。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而要回到400多年的五代去建塔,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說這個傳說只能是那些好事者杜撰的。
事實上,建造靈芝塔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毋容置疑。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佛教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錢氏三世五祖勵精圖治,以“信佛順天”為宗旨,大力提倡佛教,大修佛塔和寺廟?!八滤?,倍于九國”,譖說友編《咸淳臨安志》卷2中:“東南塔廟之盛,自唐而更錢氏,日增月益,不可遽數(shù)”。
尤其是以杭州為中心的吳越國地區(qū),成為一個佛寺林立、僧眾云集的名副其實的“東南佛國”,使浙江佛教進入了歷史的鼎盛時期。僅在安吉境內(nèi)有確切史料記載的建于五代的寺院,就有包括現(xiàn)存的靈峰院在內(nèi)的寺院五座,安吉縣城內(nèi)的常樂禪寺(編者注:吳越國驃騎將軍吳項古宅,舍為羅漢院。宋治平間即公元1604年——1607年改為常樂寺)也是五座之一,只是現(xiàn)今已經(jīng)湮滅匿跡了。
然諸法無常,緣生緣滅,昔日的梵音繚繞、暮鼓晨鐘,現(xiàn)在只能留給人們無限的想象與緬懷的空間。幸運的是在安吉縣的靈山秀水中,因歷代有好心人的修繕與保護,至今仍散落著幾處五代佛海的遺珍。這座靈芝塔,它經(jīng)受住了各種考驗,始終頑強地屹立于大地,使我們領(lǐng)略了五代佛教建筑之美麗,造塔技藝之高超,這應該是前賢留給我們今人的珍貴饋贈。
近觀靈芝塔,高聳秀麗,造型優(yōu)美。整個塔身的形狀是一層小于一層,自底層起每往上一層,塔身邊長漸次減小,外部輪廓線條逐層收分,面積依次縮小,因此該塔外形形似錐體,外觀有腰檐密集之感。二層以上塔剎由覆缽、相輪、葫蘆寶頂組成。
整體觀之,塔身秀長挺拔,與杭州保俶(chù)塔趣味頗為相似。保俶塔雖為近代人所修,其成為與一般樓閣式塔迥然有別的樣式,恐怕也不是建筑家的憑空想象,而是有其由來。
保俶塔也是建于五代時期,
只不過比靈芝塔稍稍晚了幾十年。
很有可能是靈芝塔為保俶塔提供了建筑的藍本,
靈芝塔的存在,足以證明這一點。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靈芝塔是實心體建筑,這也應該是該古塔的奇特之處。通高22.46米,底層塔身每面寬1.65米。八面九層,為樓閣式磚塔。各層每面均辟有一壺門式壁置二佛龕,用平磚和菱角牙子相間疊澀出檐,疊澀檐的立面上下均微向內(nèi)傾,仍保留唐代遺風。所謂“迭澀”,就是磚石層層向內(nèi)挑進或向外挑出的砌筑形式。底層較高,下砌須彌座。上覆筒瓦。勾頭飾寶相花,花瓣豐滿。滴水飾重唇鋸齒紋,層脊飾脊獸。在層脊上設置陶脊獸,在浙江乃至全國皆極為罕見,為研究五代的佛塔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鐵剎由覆缽、仰蓮、相輪、寶瓶等組成。
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日寇對安吉縣城的大轟炸中,塔身、塔剎嚴重傾斜。塔面均遭破壞,不論是佛龕,塔檐,還是基底,許多外部構(gòu)建雕刻都遺失或被損壞。塔頂部位有龍頭構(gòu)件,1989年9月被盜。原來每一層都有塔檐起保護佛龕作用,但在歲月的變遷里,因為自然的摧毀和人力的破壞而大部分遺失。塔檐大部已經(jīng)不存,現(xiàn)存的塔檐是后來修復的。
1993年縣文物部門對這座古塔進行搶救性的全面大修。雖然現(xiàn)塔只是修復塔,但也是根據(jù)古書記載原塔的樣子修復的,把塔由傾斜恢復為垂直,把遺失的構(gòu)件根據(jù)古書記載里的樣子做來,修補上去,使塔保持原來的樣子。因此也能看出唐代建筑的一些特點。
修復時,在天宮發(fā)現(xiàn)了重修靈芝塔銘金涂塔1座,還有銅鏡、玻璃珠、玻璃瓶、水晶六棱柱形器、銀鎏金鐲以及6800多枚唐宋錢幣等信男善女供奉之器物。塔剎頂部金涂塔的底座還有鏨刻銘文,是該塔在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和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兩次修繕的題記套筒,其一銘文為:“安吉縣施中立與家眷等,”先出資伍百貫,舊時用繩索穿錢,每一千文為一貫,這在當時也算是個不小的數(shù)目,再聯(lián)系信眾,勸導那些有錢的豪貴人家,“修永安院,故塔及屋宇圣像等?!薄皶r大宋慶歷七記(年),歲次丁亥三月初八下手修,”四月十六日安放金銀塔一座,“安真身舍利佛骨,”“二十五日豎由囗,永遠供養(yǎng),上答四恩?!边@里說的四恩即: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三寶就是佛、法、僧,可尊可貴?!叭?,同勸緣錢塘張德之。塔主僧貳古謹既記?!?/span>
其第二方銘文記錄:安吉縣的靈芝塔院,在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二月初四日開始重修的,這時南宋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130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勵精圖治,人們把安定的生活寄于佛法,于是“伏豕囗,施財添助。”“沈府學士潛施財墨珠,沈府仙尉、琳熹舍塔心,司門范國華同母親王氏舍錢,潘道恭、南門信士戚吉同妻吳氏舍錢一千貫文,信士王用亨并妻丁氏舍財添助。主持僧囗同干綠、程道凈、何道清、沈道正、沈道成、姚道锜等,”“所祈功德,上報四恩,下資三宥(編者注:對于不能正確識別犯罪客體的誤傷,不能恰當預見犯罪后果的誤傷,以及沒有主觀故意的過失等三種違法犯罪行為,可以給予減輕刑事責任的寬宥處理。)法界,有情同成種智。安福鄉(xiāng)鑄冶匠施通”。有關(guān)專家根據(jù)塔的形制、風格、構(gòu)建等綜合考證并結(jié)合這些銘文,確認靈芝塔始建于五代時期并在宋代均由民間籌資進行過二次修繕。
由銘文中還可得知,靈芝塔當年為永安院中一佛塔,并安有真身舍利佛骨。現(xiàn)永安院遺址一帶四周竹木茂盛,存有一池塘波光瀲艷,環(huán)境優(yōu)美。遺址已經(jīng)湮沒在南山南麓荒草雜樹中的,但只要仔細尋找,還是依稀可見的。
這批珍貴的文物現(xiàn)收藏在安吉縣博物館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