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家樂查詢總站 秦東美食天堂 歡迎您!
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趙渡鎮(zhèn)
中國棗文化博覽園占地100畝,預計總投資5200萬元,包含紅棗博覽館、科研大樓、品種園、棚體展示區(qū)、鮮食棗采摘區(qū)、科技實驗田六大主體。紅棗博覽館占地10畝,主要以沙盤、影視廳、電子商務區(qū)、紅棗標本及產(chǎn)品展示區(qū),全方位展示我縣紅棗生產(chǎn)區(qū)域分布及棗文化發(fā)展歷程;科研大樓占地10畝,包括游客接待室、培訓室、餐廳及科研實驗室;品種園占地35畝,利用微地形景觀展示紅棗品種220個,建成全國品種最全、規(guī)模最大的紅棗品種園;棚體展示區(qū)占地15畝,充分展示冬棗設(shè)施化栽培歷史及棚體的演變過程;鮮食采摘區(qū)占地15畝,用于游客生產(chǎn)體驗、觀光采摘;科技實驗田占地15畝,用于紅棗新品種、新產(chǎn)品的培育研發(fā),新技術(shù)的實驗示范等。
棗是滋補食品,民間早有“五谷加紅棗,勝似靈芝草”之說。
在傳統(tǒng)食品中,棗粽子、棗年糕等各種糕點,各具風味。棗還可加工制成蜜棗、醉棗、棗罐頭等食品;并可配制棗醋、棗汁、棗酒、棗茶等飲料,或制成棗泥、紅棗香精等香料和加工食品的配料。
棗在中國人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勤勞的中國人,培育了一批批各地名棗,如北京的密云小棗、河北的贊皇大棗、山東的樂陵小棗、陜西的大荔冬棗、浙江的義烏大棗等。
在中國人心目中,棗又象征著吉祥與幸福,是禮儀慶典上的必備之物。最常見的習俗便是婚禮上關(guān)于“早立子”的祈福,一般是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新婚夫婦的床頭被角放上幾顆棗和栗子,取其諧音“早立子”,以求早生貴子,多子多福。
棗樹的栽培,是與當?shù)氐奈幕蜌v史進展分不開的。茌平縣志記載,晉文公重耳登基前,曾在茌平縣避難躲身,他不思飲食,日漸消瘦。眾鄉(xiāng)親便把收獲的博陵大棗贈與重耳品嘗,沒想到食后胃口大開,重耳的身體也日漸好轉(zhuǎn)。此后,重耳卻始終忘不了博陵大棗的香甜,并向大臣推薦“此為救命棗”,“日食博陵棗,終生不見老”,從此以后,老人、病人、婦女坐月子必食該棗,博陵大棗在皇宮、在民間均流傳開了。博陵大棗每年要進貢朝廷。
棗樹極強的適應性表現(xiàn)在無論何種瘠薄的土壤,無論多么惡劣的氣候,在種植其他作物產(chǎn)量無幾時,栽種棗樹卻能有較好的收成。自古至今,我國農(nóng)民,特別是身處生態(tài)條件惡劣的山地、坡地、沙地、干旱、寒冷地區(qū)的農(nóng)民都重視棗樹的發(fā)展,并把棗視為珍貴的食品,在食物結(jié)構(gòu)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古代的帝王們,則把棗作為富國強民的工具。春秋戰(zhàn)國時期,棗已被作為重要的木本糧食而受到重視?!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杏小鞍惨兀ń裆轿鬟\城地區(qū))千樹棗……其人與千戶侯等”的記載?!洱R民要術(shù)》記載“旱澇之地不任稼者,種棗則任矣”。
鑒于棗是“木本糧食”、“鐵桿莊稼”,歷代王朝多于災荒過后,為發(fā)展棗樹發(fā)布詔書。河間府志記載了一道明皇帝朱元璋的詔書,他讓當?shù)剞r(nóng)民按丁分配栽棗樹任務,并詳細規(guī)定育苗和栽植數(shù)量等,如違旨則全家發(fā)到云南充軍。
大災之年,棗也確實挽救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以山西的呂梁地區(qū)柳林縣為例,該縣1924年2月至8月,整整半年沒有下雨,農(nóng)作物收獲時顆粒全無,但大旱之年紅棗卻獲得了豐收,農(nóng)民用紅棗度過了災年。同山西呂梁一樣,河北滄州地區(qū)“自古草澤之地”,但金絲小棗卻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已廣泛種植。
由于受到廣泛歡迎,目前全國棗樹栽培面積已達150萬公頃,棗果年產(chǎn)量在300萬噸以上,占世界棗產(chǎn)量的99%以上。除黑龍江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我國種棗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史料記載中,遠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棗已是人們食物的組成部分。
3000年前人們就開始對酸棗進行選育栽培品種改良,使果實愈發(fā)個大,肉厚,味甜而核小,從而形成現(xiàn)在我們所指的、常食用的大棗。
關(guān)于棗樹的由來,有一個傳說。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有一片汪洋大海,龍王積累了許多寶石,堆成一座珠寶山,閃閃發(fā)光。這引起了太陽神的妃子白玉鳳星的嫉恨,她命土地神用黃沙填沒了大海。龍王走時帶走了一些貴重寶物,卻將那座珠寶山遺棄在那里。
黃河鬧大水時,舜為了拯救一方生靈,派禹前往治理洪水,他用鐵锨疏通了堆積在那里的泥沙,又挖了許多小河溝,把河水引入低洼處。禹的女兒叫璪(zǎo),十分聰明,十三歲就告別了媽媽,幫助爸爸治理河水。她沿著禹疏通的河道,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走到了滄州一帶。因為天黑看不清路,腳下一滑,摔倒在河堤上。她用手猛勁地向河堤的泥土里插去,才沒有掉下去。可當她把手抽出來時,一束亮光從小洞里射了出來。她一看原來是許多寶石,就順手抓了一塊紅顏色的寶石,那寶石把漆黑的夜照得光亮無比。
土地神見璪拿到了寶石,就對璪說,這寶石只能夜晚玩,白天必須埋在泥土里,如果被白玉鳳星知道,一定會有麻煩。璪懂事地點點頭。土地神走后,璪借著寶石的光,一步一拐地爬上了河堤,在一塊草地上躺了下來。這時她又累又餓,心想,如果寶石能吃那該多好呀。她想著想著,就情不自禁地把寶石放在嘴里。誰知寶石一到嘴里,就立刻散發(fā)出一股清香,還流出了甜絲絲的汁子。璪咽了幾口,立刻就不覺得餓了。
璪遵照土地神的囑托,用土埋好了洞口,將她喜愛的那顆寶石埋在了河堤上,做了記號,找父親去了。
璪又不知走了多少天,終于找到了父親。禹疏通完最后一道河,和女兒一道往回走。璪告訴父親遇到寶石的事,禹高興地對女兒說,咱們快把寶石找出來,好幫助災民度饑荒。父女倆來到埋寶石的河堤上,只見那里有一顆大樹,樹上掛買了果子,那果子晶瑩透亮,紅紅的,和寶石一模一樣。璪摘下了一顆放在嘴里一嘗,又甜又脆,比她含寶石的滋味強多了,原來那寶石受了璪的津液的潤含,靈氣猛地強盛起來,它長成一顆大樹,樹上結(jié)出了像自己一模一樣的果子,為此表達對璪的敬佩之情。
父女二人吃了幾顆樹上的果子,立刻不渴、不餓、不累了。他們高興極了,趕忙把樹上的果子摘下來,分給饑民們,可饑民太多了,一棵樹上的果子怎么夠分呢?大家乞求她能多種些這樣的棗樹。
璪很愿意幫助饑民們,就讓父親先回家,她留下來夜夜種樹。日復一日,月復一月,不幾年,那一帶就長滿了用寶石做種子長出來的果樹,每顆樹上結(jié)滿了寶石樣的果子。樹由璪種植而來,大家給它起名“璪樹”,為了與璪的名字相區(qū)別,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棗”字即有“木”字說明棗樹的木質(zhì)植物,還反映著一個“巾”字,說明是一個巾幗能人種的,人們嫌寫了一遍不能表達對璪的敬意,于是連寫兩遍,這就是繁體“棗”(棗)字的來歷。
璪見人們以她的名字給果樹命名,又見成千上萬饑民在開墾種地,于是一刻不停地栽,一心想把棗樹栽滿神州大地。這事終于感動了土地神,土地神就把手伸到土地下面,日夜不停地移動寶石,一直移到黃河下游。土地的手伸到哪里,哪里就長棗樹。直到現(xiàn)在,棗樹仍不用種子繁殖,跟伸到哪里,哪里就長出棗樹。
璪被人們尊為棗祖,因為她是在夜間栽種的,所以每年八月十五月亮升起的時候,人們都要栽上一盤紅彤彤的小棗,供在天地底下的供桌上,以示對璪的懷念。
(宋代 撲棗圖)